一、第三期收官
转眼之间已是春光荡漾,万物复苏。
在过去半年中,第三期名字待定读书会共读了五本书:
10月,韩炳哲的《倦怠社会》。
韩炳哲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,揭示了过度积极的社会中,自我剥削与信息过载正在悄然侵蚀着人们的心灵。《倦怠社会》的文字如凉开水般冷静而平淡,却因其透彻的洞察力而直击人心。这种不加修饰的叙述方式,反而像一剂清醒的良药,让人在阅读中逐渐褪去浮躁,获得一种近乎治愈的平静。
11月,保罗·威利斯的《学做工: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》。
这部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,以毫不妥协的姿态,将工人阶级子弟的生活与文化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眼前。书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工人阶级子弟的生活和职业选择,后半部分深入剖析了日常表象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结构性困境,为我们理解社会再生产、文化抵抗与阶级固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。
12月,余华的《第七天》。
这是一本视角独特的书,以亡灵杨飞的视角展开对当下中国社会与普通人生存境况的体察,用文学的真实抵达了荒诞的现实,与小说主人公杨飞在今天的不幸与忧思中走在一起,并用叙述者的身份吟唱了一首“安息日的悲歌”。
1月,颜色、郭凯明的《宏观经济学与中国政策》。
从实体经济数据到经济增长理论,从货币与通货膨胀到经济波动理论,再到开放宏观经济,本书以五个部分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,带领读者深入中国宏观经济的肌理。无论是经济学专业学生,还是对宏观经济感兴趣的普通读者,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洞见。
2月,宋明蔚的《比山更高》。
山,是永恒的挑战,也是灵魂的试炼场。在这本非虚构中,作者以细腻的笔触,记录了中国阿式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。他们在大山的怀抱中感受自然的壮丽,在死亡的边缘触摸生命的崇高,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自由与自我,也或多或少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二、第四期书目
说来也神奇。第三期原定要读的是六本书,不知怎么的,把原定2月读的《可能性的艺术》略过了。因此,决定将《可能性的艺术》作为第四期的第七本书。
配合前段时间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投票活动,第四期的书目也已经定了——下面投票榜单的前六名,加上《可能性艺术》。
三、支线活动
除了主线读书活动之外,还组建了一些Reading Group。目前活跃中/预备开展活动的有:《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》《百年孤独》。不同的小组的风格不同,由发起人决定。
另外,目前正在筹备性、性别与亲密关系专题小组,预计以阅读论文为主,也会读一些写得比较好的网络文章。
下面放的是芋泥椰子冻小姐计划中的阅读List,有兴趣的可以点击:https://lyy0323.github.io/writing/2024/12/06/%E6%80%A7-%E6%80%A7%E5%88%AB%E4%B8%8E%E4%BA%B2%E5%AF%86%E5%85%B3%E7%B3%BB/
1月底的时候,源社带我们办了一个名为“雪夜闭门”的线上读书活动。
除了正儿八经的活动之外,也有一些奇奇怪怪的。
四、感谢金主爸爸们
第三期有不少金主慷慨解囊,贡献了各种抽奖奖品。
- 大型库洛米毛绒娃娃
- 古驰 繁花 10ml的便携装
- 价值100元的攀岩体验卡(直接转账)
当然,最重磅的资助来自于Eric学长。
老板们大气!感谢老板们!希望多一点老板们!
五、读书会最重要的是……
读书会最重要的是什么?
首先,读书。
读书使人较虚心、更通达、不固陋、不偏执,常常喜乐。
其次,一起读书。
我们几乎不见面,除非举办线下读书会。大部分人的生活没有交集,从没加过微信。我们来自不同专业,经历着不同的人生阶段。我们在天南海北、世界的角落,彼此可能都不知道真名。
但是,这都不重要。
我们相聚在这里,是因为对书的热爱。
张岱有言,人无癖不可与交,以其无深情也。人没有癖好是不可以和他交往的,因为他没有深情厚意。执着与热爱,让人有了温度,也有了与他人共鸣的可能。偶尔争吵,始终包容。
再次,自由。
没有身份的束缚,没有日常生活的烦忧,只有思想的流动、心灵的舒展。不特意追求深度,但不畏惧畅所欲言。阅读本就是一场与自我、与他人的对话,而每月一次的读书会则让这场对话变得更加丰富、更加立体。
最后,快乐。
纠正一下,读书会并没有主办人!虽然我写文章、组织投票、定场地,但那是因为我爱操心。
上一期提出的愿望这一期基本都实现了——读书会有了不同的主持人,因而有了不同的风格;金主变得更多了(其实是书友自己慷慨解囊);主线之外,有了温馨的共读活动。
新的一期没有新的愿望了,钱老师说得好,读书会最重要的就是办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