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转眼间又到了一年的年底,2024年仿佛才开始,日历上的数字又要翻过去。
今年发生了很多事。申请、毕业、找工作,在上海,辗转到深圳,到香港。答辩,租房,独立生活。
回上海之后看了《好东西》,在冬天的冷风中从中山公园一路走到金虹桥附近的电影院,因为那里的票价便宜三十块钱。
去之前我就知道电影和女性主义有点关系,所以反而看的时候“叛逆”地不想从这个视角再做解读。
让我记忆深刻的部分主要是三个女性之间的互动,以及她们身上不一样的韧性。我喜欢铁梅仰头抽烟的瞬间,小叶举着酒瓶眼泪在眼眶打转的那一秒。喜欢她们蓝调时刻在天台嘻嘻哈哈的画面,以及下班之后回家路上一个人眺望车水马龙的镜头。
这是一部成人童话。戏里小叶一个人住,从窗户就能看到铁梅。戏外的观众可能也一个人住,但邻居一年到头见不到几面,只比陌生人好一些。孤独、痛苦、纠结,戏里都有解药,戏外的故事则交给每个人来写。
2
从一片漆黑中,几声响亮的心跳,然后光打下来,小女孩上台。几秒钟的沉默之后,鼓棒敲响,表演开始。
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特别感动,不只是因为镜头语言和声音,更加是因为我觉得他们所有人都很幸福,很有生命力。欢呼的人,拿着牌子的人,抢主唱话筒的人,送花的人,随着节奏弹吉他的人…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和挣扎。说不上多成功,不值得羡慕,傻傻地被骗,心里带着一点对过去的怨念,长大之后依旧潦草。
但是这一刻,好像可以一起忘记烦恼,“做个小孩儿”。
……
王茉莉你是全上海最最幸福的小孩!
3
王茉莉表演之后,在班级上朗读自己新写的作文,说:“我本来以为自己最喜欢打鼓,但是我在一个很大的舞台完成了表演之后,发现我没有那么开心。”
“我还是想做一个看表演的观众”。
王茉莉重新回到观众席的时候,已经是不一样的王茉莉了。不是因为学不会拒绝,而是努力尝试了之后还是选择鼓掌。这是何等的底气,何等的从容。很多人直到生命的终点,都没学会直面自己的内心。
我们都要给自己振翅的机会,同时对自己诚实。
4
之前读书会读过一本讲中国人的人格的书(《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》),里面特别提到,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说自己想要什么。一个人想要某样东西,总归要迂回,说是“奶奶想要的”,或者干脆不说,等着别人来猜。
《好东西》里面有类似的情节——王茉莉问老师“老师你很贵吧”,然后突然说自己不想学打鼓了,生气地从饭桌旁边离开。她很羡慕别人都有特长,不想被固定在鼓掌的位置上。但是,她也知道妈妈很辛苦,所以不想“要太多”。
很多中国小孩都有类似的成长经历,懂事的时刻背后是类似的心理。“喜欢吗,喜欢就给你买”——沉默,然后是摇头。
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,特别注意了铁梅的态度——她没有做出特殊的回应,没有多“读懂”这一层意思。孩子说不想打鼓了,就针对打鼓的事展开讨论。
铁梅就是这样的人,洒脱、直接,心理耗能很少。这样的妈妈养大一个会说出“我勇敢正直有阅读量”的孩子,不足为奇。
5
我看完《好东西》最大的感想是他们好幸福,处在幸福的节奏里面荡漾。幸福不是光滑的,而是有褶皱的,但是那依然是幸福,是生活的真味。
其次是我觉得创作真好。小叶通过音乐,铁梅通过文字。
“你不能因为害怕被差评,就拒绝暴露自己……在社会里面生活,总归是会暴露的。”
这种心情达到巅峰的时刻是最后王茉莉说:“这不是你在我出生那一年写的吗?”
她这么说了,我就觉得创作真好。
倒不是因为我要生孩子,然后让孩子也读我xx年的作品,而是因为,我们会慢慢淡忘。忘记过去的事情,忘记之前的心情,忘记曾经自己在纠结、思考什么,然后编织一些平滑的假象一笔带过。
就是这样,人会距离过去的自己越来越远,直到完全忘记。唯有创作,创作不死。
6
新的一年又要到了。除了家人和重要的人身体健康、出入平安之外,还没有想到很特别的愿望。
如果一定要说的话,我希望呵护好自己的心灵。
做的事情可以复杂,但心灵要很纯粹。象牙塔的围墙打开之后,人的社会化程度变高,杂念也变多。嫉妒、迷茫、挫败、落差,孤独、恐惧、摇摆不定。想得多是为了想得少,我求一个清静。不贪不嗔,无系无缚,纯粹带来自在。
我希望自己继续创作。生活中追求“忘我”“无我”,创作中唤醒、塑造完整的自我——不仅是创作者,也是作品的一部分。
2024年我写的文章越来越长,越来越消耗心力,写一篇要慢慢想很久。所以,有些想要讨论的东西被束之高阁。
很多想法有即时性,当时没写,也就是没了。2025年,我想随意一点,回到给自己加码之前。可以很短,只要记载着真实——这篇文章就是这样,想到哪写到哪,名字也是随便取的。
但是,我的爱是真实的,感激也是真实的。
过去的一年里面,感谢我的家人、新朋友老朋友、带我的老师们。感谢读书会的所有人,感谢公众号的读者,你们给我带来的温暖和快乐都是真实的。我想一直写、一直读,一直和你们谈天说地。
感谢命运,我依旧对命运所有的馈赠心怀感念,如履薄冰。
……
祝大家新的一年一切顺利,所愿皆所得。我爱你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