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skPark事件,可讨论的远不止隐私安全

LAW
16k words
1
DISCLAIMER: 本文所涉及的 MaskPark 事件相关信息及数据,主要来源于《南方日报》等媒体公开报道。作者非技术领域专业人士,文中对 Telegram 功能、摄像头破解技术问题等内容的描述,旨在进行现象分析与科普,不构成专业技术判断。

目录


一、MaskPark事件

Telegram 群组“ MaskPark树洞论坛”曝光后,引发了网络舆论的强烈震荡。

![image (48)](../images/MaskPark/image (48).png)

据《南方日报》报道,MaskPark并非一时兴起的个人论坛,而是早已形成产业化链条的黑产网络。该组织下设多个子群,订阅人数超过 10万人,总触达人数或达 90万之巨,覆盖内容包括女性试衣、如厕、洗浴、家居生活等高度隐私场景,甚至不乏 未成年人、熟人亲属的受害画面。极端案例如父亲对双胞胎女儿进行性侵,行径骇人听闻。它不仅传播偷拍内容,还存在专门的群组提供贩卖针孔摄像头业务,教唆如何将摄像头安装到各类日用品中,其中最大的群组订阅人数超过22万人。

与韩国震惊全国的“N号房”案相比,MaskPark的运营方式更为隐秘、分散,也更日常化。它不需要受害人上传自拍,直接依赖技术手段操控设备,内容覆盖范围更广、获取成本更低, 使无意识的受害者数量呈指数增长。从网络流传的截图还能看出,部分摄像内容附带地区定位,进一步提升了危险程度。

image-20250727184205619

该事件在7月18日和7月23日两度登上热搜,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。在舆论压力下,论坛最大群组已被关停,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,反而因此更为严峻。

第一,卖针孔摄像头的群组和很多小型偷拍群依然存在,继续着他们的违法勾当。第二,Telegram的频道关停后,调查、取证都难以完成。部分男性将这件事作为男女对立的话题素材甚至谣言,而非值得调查的数字犯罪事件。

二、MaskPark事件中的质疑声音

随着信息不断发酵,不少网友,尤其是男性群体,开始对事件的核心叙述、数据真伪及社会反响提出质疑,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:

(一) 数据真实性质疑

代表观点:

  • “说是10万人,之前是90万,数据完全没有来源。”
  • “电报群组有用户上限,90万人根本不可能。”
  • “这么大规模的平台怎么会一点外网资源都没有流出?”

3

其实,这是小看了Telegram。

Telegram有四大核心功能——Channels(频道)、Supergroups(超级群组)、Gigagroups(巨型群组)和 Basic groups(基础群组)。其中,频道和巨型群组均无数量限制,超级群组上限是200,000人,基础群组则限定在200人以内。

*如果有兴趣了解,文末写了一篇附录,科普Telegram的这四大功能的特性、实现。

所以,Telegram群组达到90万人并不是“根本不可能”。但毕竟频道以及相关群组都已经无法加入,准确的数字是很难查证了。

4

查证、列举证据是媒体应当做到的。这里首先有必要批评一下最开始做报道的文章:

5

其次,必须明确的是, 数据的失真不等于事件不存在。只要存在偷拍、传播隐私、交易针孔摄像头等行为,就已经触及违法犯罪的红线。因此,对数据的质疑应导向更精准的事实陈述,而非对问题本身的全盘否定。

(二) 截图可疑

代表观点:

  • 多个爆料图不是来自同一App样式,疑似剪辑。
  • 所谓“偷拍”图几乎都是“情色图”“卖片图”,而非偷拍实锤。
  • “截图来源可疑,是片哥钓鱼还是真实聊天记录都说不清。”

我写文章的习惯是希望先说清楚事实,并且尽量找一些支持性的来源信息。但是,目前网络上能找到的MaskPark内部记录基本都是聊天截图,其中一部分像素还很低。

image-20250727184504889

以证据的视角来看,它们当然是不完美的。但是,MaskPark事件目前所处的阶段是提供线索, 线索和证据需要达到的可信度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截图中所反映出的内容指向性是明确的。无论是讨论偷拍技巧、传播疑似隐私照片,还是涉及针孔摄像头交易等信息,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,这就已经是合格的线索了。

普通公民/受害者负有的调查义务和具备的调查能力都有限。这就像受害者报案时,无需提供完整的证据链 —— 如果凡事都要求普通人拿出铁证,那公安机关的侦查职能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在现实中,报案者或者检举者能做的,只是提供自己被侵犯的线索、回忆关键信息。深入调查、固定证据、追捕嫌疑人等工作,本就属于公权力机关的职责范畴。

image-20250727184532972

而且,MaskPark及的是境外社交平台上的违法违规内容,其传播和留存本身就面临诸多限制。对于爆料者而言,取这些证据可能并非易事。匆忙整理和发布的过程中,出现一些疏漏或不够严谨的地方,或许是可以理解的。毕竟,他们可能更多地是想尽快将这种恶劣行为公之于众,引起受害者关注。

我不认为现有的内容能直接拼凑出MaskPark事件的面貌。但它绝不因此就能被打为谣言。

image-20250727184604360

(三)政府不可能毫无察觉

代表观点:

  • “一个10万人群组在中国能毫无监管?”
  • “要是真有一个10万人群组,你最好祈祷他们只是做点偷拍的勾当。”
  • “如果真有,早就是公安高调破案的大案。”

这是典型的从国家治理效率与敏感度出发的反推逻辑。其潜台词包括:

  • 我国政府对网络空间尤其是涉黄、涉政内容的监管向来雷厉风行;
  • 大规模的违法群组必然会被盯上;
  • 如果没有官方通报或打击行动,那很可能是子虚乌有。

这种观点能引发共鸣,正是因为它迎合了很多人对中国强监管体制的直觉理解。但它其实存在 以偏概全的问题,忽略了平台差异与执法现实——存在≠公开暴露≠立即被打击。

境内平台(微博、微信)

境外平台(Telegram、Discord)

内容审查机制

自动+人工,近实时

依赖举报或平台自审,极不及时

用户实名制

强制、联动公安数据

通常可匿名,手机号注册门槛低

平台数据可取性

企业配合高,执法便捷

外国公司,跨境取证难

平台封禁执行

可迅速封群封号

外部平台不受中国监管

TG之所以成为各路犯罪分子的温床,就是因为它是一个 去中心化加密通信平台,具备以下几个在现实治理中难以攻破的特征:

  • 平台管控弱,内容封锁难度大:Telegram并不像微博或微信那样由中国本地企业运营,政府不能通过平台方进行高效的信息过滤与溯源;
  • 端对端加密与匿名性:即使掌握群组信息,也很难反推用户真实身份与活动轨迹;
  • 墙外平台数据调取难度极高:对境外服务器的数据获取牵涉司法协作与外交程序。

TG的群组聊天内容也不是默认公开的,一个用户能看到的群组和内容高度受限于其TG社交圈。即使群组用户人数达到数万的数量级,对外可见度也极低。执法机关如果不实时监控用户的手机界面,是几乎不可能从平台侧穿透通信内容的。

我国执法资源的有限性不是什么秘密,警力常年告急,在没有明确举报的情况下,未必会先派人“盯上”。而且,或许有些TG群组已被监管部门注意,但是否立案、何时行动、是否高调公布,涉及执法策略和政治判断, 不宜简单基于此做出反面推断,否定事件的真实性。

(四) 搞黄色而已

代表观点:

  • “偷拍当然不好,但就是几个搞黄色的群。”
  • “大家翻墙不就为了看片么?看个黄片而已,有啥大惊小怪?”

在中国境内,通过翻墙浏览和传播非法色情内容本身并不受到鼓励。

更关键的是,MaskPark事件的指控远不止于色情消费,而是疑似涉及大规模组织偷拍、侵犯公民隐私,甚至出现未成年、暴力、偷拍设备交易等线索。这些行为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下,会涉及严重的刑事犯罪。

此外,大规模拍摄与传播隐私影像,其核心不是“观众看了什么”,而是被拍摄者在未同意的情况下被暴露于公共视野中。这是对人格权的践踏, 不应被轻描淡写为“看片自由”一部分

面对如此大规模、可能系统化运作的偷拍产业链,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是不可取的。

(五) 媒体与舆论放大/境外势力炒作/性别对立

代表观点:

  • “这是女拳和BBC合谋挑拨男女对立。”
  • “又是借n号房的热度嫁接来搞中国。”
  • “我不是偷拍者,却被当成了集体犯罪的一份子。”
  • “女性在攻击‘中国男性’,那我当然要反击。”

这些质疑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中对性别议题、言论战、外部话语入侵的高度紧张。但是,最关键的是,如果这次事件中的确存在违法犯罪行为,那么再强烈地反对标签化/对立/境外势力,也无法改变这些行为本身的性质。

女性在这类事件中最根本的情绪,并不是“讨伐所有中国男性”,而是“对被偷窥和被操控的不安”,是对在公共空间中依然缺乏安全保障的愤怒。她们抗议的,是结构性的不公,而不是每一位具体男性个体。

这类事件真正需要的,不是性别对立的情绪宣泄,而是回归 制度责任与法律路径:我们是否有有效的打击偷拍、保护隐私的机制?平台是否履行了应尽的内容监管义务?执法机关是否及时介入调查?公众能否在知情权和防恐慌之间找到平衡?

在这种集体情绪高涨、舆论容易两极化的时刻,我们更需要建立分层思维能力:既能批判媒体标签化对公共感知的扭曲,也能正视事件本身可能的违法性质;既能识破“阴谋论”的荒谬之处,也能反思制度漏洞给阴谋论以滋生的土壤。

三、我们应该思考的其他问题

(一)这不是性别问题

我认为目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。

MaskPark没有经过调查和证实,但偷拍问题本身是长期存在,甚至愈演愈烈的,受害者也不仅限于女性。它涉及性别问题,但更关乎 普通人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基本的隐私与安全感

近年来,不法分子将微型摄像头伪装成插座、路由器、纸巾盒、闹钟、车钥匙等常见物品,在电商和社交平台上通过隐蔽关键词、拆单交易等方式进行售卖和转运。一些产品甚至拥有夜视、远程操控等高隐蔽性的技术功能,仅需几百元即可完成偷拍用途。许多摄像头外观与日常用品几乎无异,甚至被刻意设计得更像真的物品,以假乱真程度令人震惊。

image-20250727185455152

电商平台和社交软件上,“针孔摄像头”“偷拍” 等关键词被屏蔽,却挡不住 “胶囊”“真空无线摄像头”“取证神器” 等隐晦词汇的大行其道。商家在产品详情页面标注 “请勿做违法用途” 的同时,用 “安装不显眼”“找得到,我吃掉”“超清录像、看清人脸” 等宣传语赤裸裸地暗示偷拍功能,甚至承诺 “保密发货”。

从产品本身来看,无论是直径 2.3 厘米的 “子弹头” 摄像头,还是不到指甲盖大小的模组摄像头,其功能设计完全服务于偷窥这一核心需求 —— 支持远程无线监控、实时传输、多人分享,待机时间最长可达 900 多天,甚至能通过锂电池摆脱电源束缚,通过内置数据卡摆脱网络限制,随意放置在办公室、酒店、公共卫生间、出租屋等任何场所。

任何被盯上的对象,无论性别、年龄,都可能沦为被窥视的目标。

image-20250727185555486

11

恐怕没有人想要以这样的方式被放到网上,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人、朋友、身边的人,受到这样的伤害。

image-20250727185708229

(二)偷拍产业链为什么屡禁不止?

2014年8月,新民周刊就针对偷拍产业链进行了调查。

13

十一年后,偷拍之风不仅没有衰落,反而因为技术的便利更加盛行。

偷拍盗摄的顽固性,源于法律惩戒、监管执行与技术发展的多重矛盾。

1. 利润高,惩罚轻

从法律层面看,现行法规对非法生产、销售窃照器材的处罚力度与违法收益严重失衡。

例如,《禁止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 “伪基站” 设备的规定》中,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者仅面临 3 万元以下罚款。

14

这一条当中所指的罪名,一般认为是“非法使用窃听、窃照专用器材罪”。但这一罪名的适用是存在不少争议的。一方面,“非法使用窃听、窃照专用器材,造成严重后果” 的表述中,“严重后果” 缺乏明确解释。另外,法律适用存在复杂性,场所属于私人还是半公共区域、主观认定困难等问题,对固定客观证据要求极高,最终往往是拘留罚款,而后不了了之。

与轻微的代价相对,铤而走险的利益是巨大的。

在销售端,商家通过电商平台、社交软件等渠道售卖偷拍设备,采用 “挂羊头卖狗肉” 的方式,以 “民用监控设备” 的名义销售具有偷拍功能的产品。 百元成本的摄像头经伪装后可售价数百元,定制化产品利润更高。

image-20250727185820403

而在下游,一些不法分子将偷拍的视频进行传播、贩卖牟利。

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件中,2021 年 3 月以来,被告人颜某平、颜某建将窃照专用器材分别安装在三家酒店的多个房间内,使用手机 APP 将窃照专用器材与酒店房间内 Wi-Fi 和自己的手机配对连接,并设置了远程使用手机 APP 观看房间内实时监控录像、回放录像、下载录像的功能,用于偷拍住店旅客,造成恶劣社会影响。在另一起制作、贩卖淫秽物品牟利案中,2021 年 4 月至 2022 年 1 月,被告人石某等人,在多家宾馆、酒店房间内安装偷拍设备,偷拍入住旅客的隐私活动,并制作成视频,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发布贩卖信息进行销售牟利,非法获利 29 万余元。

的确,将所得影像资料用于牟利、传播,也是可能构成犯罪的,比如:

  •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:若偷拍画面涉及身份证明、地址、家庭环境等,可按非法获取、提供、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处理;
  • 传播淫秽物品罪:若画面涉及性隐私,即便不用于营利也可入罪;
  • 侮辱、诽谤、侵害隐私权:《民法典》首次系统性规定了“隐私权”概念,明确“摄像、偷拍、偷录他人私密活动”属违法行为。

但问题是,这些罪名多数以“结果严重”为定罪门槛。例如,侵犯隐私权需造成“较大精神伤害”,传播淫秽物品则通常要求“传播范围广或内容恶劣”。而在偷拍案件中,大量是被动式的、不自知的侵害,受害人难以知情、举证和维权——一方在明,一方在暗。

作为一个奉行罪刑法定的现代国家,在不能入刑的情况下,就只能按照行政处罚处理了。

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42条规定了对偷拍行为的治安拘留与罚款,但处罚力度极低(拘留5日以下或罚款500元以下), 明显缺乏威慑力。

如此一来,违法的代价是轻微的,被捕的可能性是算不上高的,利润率又是可观的,自然愈演愈烈。

2. 监管跟不上

法律规定和执法现状无法兜底的情况下,监管环节的漏洞进一步为产业链的生存留出了空间。

生产端,大量微型摄像头来自分散的手工作坊,这些作坊无固定厂址、无资质备案,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受限于人力和技术手段,难以实现全链条追踪。偷拍设备的核心组件(如模组摄像头、无线传输模块)技术含量低,通过简单组装即可生产。即使是缺乏组装能力的作坊,也能借用现有的教程将其轻易伪装成车钥匙、打火机等日常用品。

16

销售端,电商平台和社交软件的关键词规避成为常态,让监管部门难以识别和追踪。酒店、民宿等场所管理方也未将防偷拍检查纳入日常管理,为偷拍行为留下空间。更棘手的是跨平台交易的碎片化 —— 从社交软件沟通需求、境内外电商平台下单到第三方物流配送,各环节信息割裂,缺乏统一的监管协同机制,往往形成 “平台管不了、部门管不全” 的真空状态。

image-20250727185913913

想要通过截获设备开展侦查也是非常困难的。

一方面,设备技术越来越先进了。

近年来曝光的事件中,偷拍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,而画质却越来越清晰,有的达到 4K 级别。在功能上,一些偷拍设备甚至可以躲避红外线探测,具备人脸识别、声音录制、红外线夜视等功能,就算光照不足,依然能够拍出清晰的影像。有的针孔摄像头可以实现无线连接、实时直播、云端存储、手机查看,购买账号后,可以包月包季甚至包年观看。专业的摄像头还具有高清、夜视、远程传输且不易被信号检测设备发现的特点。

另一方面,偷拍者的手法、防备意识也在增强。

在浙江湖州警方破获的一起偷拍案件中,犯罪嫌疑人将摄像头安装在酒店中央空调的通风口,先把空调的滤网拆下来,然后把摄像头跟空调的电源连接在一起,再把滤网装上去进行隐蔽,通过通风口的角度偷拍整个房间。如此隐蔽的安装方式,一般人员很难发现。

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西陵区分局云集派出所刘晨也表示,偷拍设备会伪装成日常用品,藏匿在各种隐蔽角落,难以察觉与定位。即使发现了偷拍设备,也很难溯源到最初的安装者。而且,偷拍者会使用加密技术保护内容,设备中的影像可能被加密、删除或远程销毁,恢复与固定数据需要专业技术与设备支持。

以上种种,促成了今天的局面。

(三)常规摄像头为什么这么容易被破解?

偷拍视频的来源不一定是专用的偷拍设备,还可能是屋主放心大胆地买来置于自己家中的家用/宠物摄像头。

这些本应用于守护安全的设备,为何会沦为侵犯隐私的工具?黑客又是如何破解的?

网络摄像头之所以成为黑客的囊中之物,根源在于设备设计缺陷与用户安全意识不足。

第一是弱口令问题。

多数厂商为降低用户使用门槛,会预设简单密码(如 “admin”“123456”)。很多用户开始使用后,没有修改密码的意识。部分设备在密码修改环节未限制复杂度,“888888”“666666” 等简单组合仍被广泛使用。黑客只需通过密码字典工具,对扫描到的设备进行批量尝试即可。

在浙江一起案件中,警方查获的黑客工具包中,包含 2000 余个常用密码组合,仅用 3 小时就破解了某小区 17 户家庭的摄像头权限。类似地,2017 年赵某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中,犯罪分子利用破解软件扫描 IP 段,通过预设的简单密码组合,轻松破解了 98 组网络摄像头的 IP 地址、用户名及密码,进而贩卖牟利。

第二,是源于设备本身技术属性的风险。

合格的摄像头安全体系需贯穿全生命周期:

  • 物理硬件层:通过不可篡改的硬件标识(如 eFuse 存储唯一 ID)和防暴力拆解预警机制,防止设备被物理破解。其可调式接口默认关闭且强制强密码认证的设计,直接针对黑客通过调试接口入侵的常见手段。
  • 固件系统层:采用 “硬件密钥 + 用户密钥” 的双层验签机制,从 ROM 到 Linux 内核的每一级启动都需通过 RSA 加密验证,避免固件被篡改或植入恶意代码。这种 “链式防御” 可有效抵御类似海康威视 “CVE-2017-7921” 的固件漏洞攻击。
  • 网络通信层:默认启用 TLS/DTLS 加密传输,禁用 Telnet、FTP 等不安全协议,并通过会话超时锁定机制防范暴力破解。这直击全球 80% 摄像头未加密传输的行业痛点 —— 据 FOFA 统计,仅 80 端口就暴露 1411 万台设备,为中间人攻击提供可乘之机。

然而,多数低价设备仍为了节省成本,选择使用通用底层方案。这种做法会导致漏洞连锁反应,品牌之间互相影响。更糟糕的是,采用通用底层方案的厂商中,还有部分厂商省略密钥管理模块,将密码明文存储,成为黑产的突破口。

除了共用底层方案的风险,未完善的加密与授权机制也让摄像头在网络中“裸奔”。 许多厂商在设计摄像头与服务器交互以及视频上传至云端的过程中,并未充分考虑数据加密与身份授权。这使得视频流和敏感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极易被嗅探或截获,为中间人攻击(Man-in-the-Middle, MITM)提供了可乘之机。黑客甚至无需特定的客户端,即可通过通用通信协议随意调取摄像头内容——网络摄像头的协议标准化程度较高,一旦某个视频账号体系存在缺陷,被渗透的可能性就会大幅上升。

此外,摄像头设备的“权限维持”问题也为黑客提供了便利。摄像头通常24小时在线,相比PC设备更为“稳定”,这使得黑客在攻破设备后,无需过多考虑权限维持,即可实现长期控制。

第三,是用户的疏忽。不少用户买回摄像头后,将其置于能拍摄卧室、浴室等私密区域的位置,且未开启加密功能;绝大部分用户将摄像头直接接入公共 Wi-Fi,未隔离网络权限;更有甚者为图方便开启 “云端实时查看” 却不启用双重认证,导致黑客破解账号后可远程操控,全方位偷窥。此外,许多用户在购买后不关注固件更新,使得已知的安全漏洞长期存在。

在这里不能不再次提到法律惩治的薄弱性。

黑客通过入侵家庭网络摄像头,擅自控制其录像、查看实时画面,构成“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”或“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”。若攻击行为造成系统功能障碍、信息丢失,还可触犯“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”。2020年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<刑法修正案(十一)>条文说明》中进一步明确:“具有数据存储、网络功能的摄像头、门锁、电视等设备可构成‘计算机信息系统’的组成部分。”这为司法认定提供了依据。

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很多攻击者通过代理跳板、VPN等方式隐藏真实IP;攻击行为通过自动化工具进行,证据极易被销毁;部分摄像头破解工具难以区分是“测试工具”还是“入侵工具”,定性空间太大,审查标准模糊。此外,法院在个案判决中碍于证据链完整性的要求,往往要求“被害人陈述+数据日志+电子痕迹+非法收益”共同成立,使得不少案件止步于行政处罚。

(四)摄像头破解背后的问题绝不只是偷拍这么简单

MaskPark事件曝光之后,小红书有一部分用户发帖呼吁:“今天是女性安全,明天就是国家安全。”这种说法被一部分男性用户嗤之以鼻,觉得是“集美们逆天了”。

MaskPark事件当中,百分之多少的视频涉及摄像头的破解,可能是永远无法得知了。但是,可以确定的是,摄像头破解可能带来的问题绝不是偷拍、隐私视频泄露这么简单,而是暴露了严重的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问题。熟悉国家总体安全观的人都知道,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是我国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网络摄像头产生的数据流涵盖实时视频、设备配置、用户操作记录等,一旦出现安全漏洞,就会击穿 “采集 - 传输 - 存储 - 使用” 的全链条。进一步地,以现在摄像头的密集程度,将其作为网络的 “入口设备”一点也不夸张,被别有用心地攻破可能引发系统性网络风险。

  • 内网横向渗透:家庭摄像头通常与路由器、智能门锁、电脑等共用网络。黑客控制摄像头后,可通过 ARP 欺骗等技术扫描内网设备,窃取路由器管理员密码,进而篡改 DNS 设置,或通过漏洞入侵 PC,获取银行账号、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。这是已有前车之鉴的——福建某案件中,黑客通过控制的摄像头突破家庭内网,成功盗取了 30 余户的网银信息。
  • 僵尸网络与分布式攻击:摄像头 24 小时在线、算力稳定。大量的被入侵摄像头(特别是那些具有良好性能的)可以被黑客劫持,并植入僵尸程序,组建成“僵尸网络”。僵尸网络可以被用来发动 大规模的分布式拒绝服务(DDoS)攻击,导致目标网站或网络瘫痪。2016 年 Mirai 僵尸网络正是利用摄像头的 Telnet 弱口令,在短时间内感染数十万台设备,发起峰值 1.1Tbps 的 DDoS 攻击,导致美国东海岸大面积断网。针对法国OVH服务器的攻击手法也是类似的。
  • 隐形算力滥用:黑客可以通过在被入侵的摄像头上植入恶意程序来 非法进行加密货币挖矿。尽管摄像头的 ARM 芯片性能有限,但当劫持的摄像头设备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,所获得的收益将非常可观。西班牙举办的2018MWC大会上,捷克网络安全公司Avast演示 了15000 台小件联网设备4天内的“挖矿”过程。结果显示,15000台小件联网 设备可在4天内挖掘出价值1000美元的加密货币。在整个过程中,用户几乎无法察觉,因为普通用户很难注意到设备功耗异常增加、运行卡顿等问题。即使注意到了,也可能会误以为是硬件的问题。

摄像头破解所可能带来的工业、公共领域威胁,也是非常惊人,绝对不能被轻易忽略的。

首先是工业摄像头的问题。

2008年8月5日,位于土耳其东部城市Refahiye附近的BTC输油管道发生爆炸。BTC管道是从阿塞拜疆出发,经格鲁吉亚、土耳其通往地中海的战略能源管道,总长超过1700公里(约1099英里)。这起爆炸引发长达三周的输油中断,土耳其方面初步认定是管道内部压力过大导致的技术故障,但这一解释一直受到质疑。

据《彭博社》2014年的深度调查报道,事发期间监控录像确实出现了大段缺失。一些远距离摄像头拍到疑似军装人员操作笔记本电脑的画面,但这些图像的身份和目的并未得到公开确认。彭博社的报道援引熟悉调查的人士称,这是一次非常先进的网络攻击行为,攻击者在物理爆炸发生前就入侵了输油管道的监控和报警系统,导致操控中心完全没有察觉异常。攻击可能早在2008年之前就已开始渗透,涉及恶意代码、绕过系统防护、操控监控系统等。

这起事件中存在大量疑点,军装人员操控笔记本”“60小时录像缺失”“很早开始渗透”等细节并没有得到权威的官方背书。但是,可以确定的是, 不少网络安全专家认为其中存在干预工业摄像头监控系统、掩盖爆炸过程的行为。毕竟,输油管虽配备了大量探测器和监控摄像头,管理人员却在爆炸前未收到任何来自这些设备的警示。

其次是公共领域摄像头。

一般而言,机场、景区、银行、停车场等公共场所部署的摄像头性能更高,不会被轻易破解。但是,从现在的偷拍摄像头的部署之易来看,在真正的公共领域(而不是公共领域的厕所、母婴室、更衣间)安放一些隐蔽的摄像头,似乎不是无法做到的。

(五)我们需要的是相关机构的治理决心

治理偷拍需要全链条打击,既要处罚偷拍者,也要遏制生产、销售偷拍器材的行为,从源头上清理滋生的土壤。

在源头上,严格控制生产、销售专门偷拍设备,设立许可证制度,防止犯罪工具泛滥。在生产端,应完善生产资质准入制度,对摄像头生产企业实施严格的牌照管理,明确禁止生产具备隐蔽拍摄、远程操控且无明确合理用途的设备,将 “伪装成日常用品”“超小体积且无标识” 等特征纳入违规判定标准,从设计源头堵住漏洞。同时,考虑到难以查证溯源的问题,应当建立生产溯源机制,强制要求所有摄像头芯片植入唯一编码,记录生产厂商、销售渠道等信息,实现全链条可追溯。

另外,设定一定的国家标准也许是必须的。例如:

  • 在产品设计和研发阶段就融入安全策略,遵循安全编码规范,进行漏洞审计和模糊测试。
  • 确保所有管理员面板启用身份验证,支持多因素认证,并强制使用强密码。所有数据传输,特别是敏感信息和视频流,应采用加密协议(如HTTPS、TLS),避免明文传输。
  • 设立漏洞应急响应机制,快速评估、处理和披露安全漏洞,并确保补丁能够及时有效地部署到用户设备上。
  • 设备出厂时应避免使用弱口令或硬编码的账户和密码,鼓励用户在初次使用时强制修改复杂密码。
  • 确保每台设备都拥有随机的、与设备唯一ID绑定的密钥,即使数据被非法拷贝走,攻击者也无法解密。
  • ……

在中间环节,必须强化酒店、试衣间、妇幼保健所等场所的管理者责任,严格履行筛查义务,将防偷拍检查纳入日常管理流程并形成记录报告制度。当消费者、就医者被偷拍时,场所管理者应承担相应责任。

在销售端,必须明确社交平台、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的平台责任。线上平台要建立动态关键词库,屏蔽 “微型摄像头” 等直接词汇,识别 “针孔”“隐形录像” 等关联表述。平台客服必须承担起责任,消费者举报后予以及时回复。线下监管可探索销售备案制,要求电子产品经营者对摄像头类产品实行实名登记销售。网信部门可督促平台定期报送可疑交易数据,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对违规平台和商户进行处理。

司法机关也应加大打击力度,进一步加重处罚力度,制定更严厉的刑罚标准,同时尽快出台明确的司法解释和法律细则,对偷拍行为的定性、处罚标准等进行清晰界定,便于执法人员准确执法。侦查层面,有必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,主动发现犯罪线索,对犯罪产业链进行打击。

(六)普通用户的安全意识一定要加强

除了检查屋内有无摄像头外,如果本身购买了家用摄像头,一定要有足够的安全意识。 设置复杂且独特的密码,并定期修改。避免将摄像头对准卧室、浴室、床头、卫生间甚至客厅等隐私区域。在家时,如果不需要监控,可以将摄像头遮挡起来或直接对其断电/断网。

另外,摄像头设备和其配套的手机应用应及时更新到最新版本,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厂商反馈。购买摄像头时,要选择正规渠道,最好选择配备有安全白皮书并定期发布更新的品牌。一些低价或“三无”产品可能存在更多安全隐患。


附录:Telegram的四层功能

一、频道

频道是 Telegram 专为大规模信息传播打造的工具,定位是向海量受众单向推送内容,支持无上限的订阅者数量。公开频道会生成一个永久 URL,用户可通过搜索直接加入,而每条帖子下方的浏览计数器则能直观反映信息的触达范围。

从技术层面来看,频道由channel构造函数实现,通过channels.createChannel方法创建并设置broadcast标志即可启用。其消息发送模式具有高度灵活性,默认状态下为匿名发送,管理员也可通过channels.toggleSignatures功能切换签名模式 —— 既可以添加非超链接的文本签名,也能显示与群组消息一致的发送者完整信息,甚至支持以其他账号身份推送内容,为运营提供了便利。

频道可以关联讨论组(Discussion group),让订阅者围绕特定帖子展开互动,形成 “广播 + 讨论” 的生态闭环。同时,频道支持管理员日志功能,详细记录设置修改、用户管理等关键操作,配合可自定义的 granular 权限体系(针对管理员和普通用户)以及多消息置顶功能,进一步强化了内容管理的便捷性。

二、超级群组

超级群组是 Telegram 为社区运营量身打造的功能,最多可容纳 200,000 名成员,足以支撑中大型社群的日常互动。

超级群组属于带有megagroup标志的channel构造函数,通过channels.createChannel方法创建并设置megagroup标志即可生成。

其功能扩展能力十分突出,既可以分配geo_point成为地理聊天(geochats),让同一区域的用户便捷交流;也能转换为论坛(Forums),将内容拆分为不同的主题板块,使社群讨论更具秩序性。在基础功能层面,超级群组支持公开用户名或私人邀请链接(包括用户加入请求机制),配合 granular 权限设置,管理员可精准控制成员的互动权限。

此外,它同样具备多消息置顶、管理员日志以及关联频道作为讨论组的能力,形成了完整的社群管理体系。

三、巨型群组

巨型群组是介于频道和超级群组之间的特殊存在,它由超级群组通过channels.convertToGigagroup方法转换而来,且这种转换是单向不可逆的。其核心特性在于突破了成员数量限制,可容纳超过 200,000 名用户,为超大规模社群提供了可能。

为了适应庞大的成员基数,巨型群组在互动权限上进行了严格限制:仅管理员拥有发送消息的权限(默认禁用普通成员的send_messages权限),这与频道的单向传播特性类似;同时,用户无法直接邀请他人加入,语音聊天中的参与者也默认处于静音状态,有效避免了信息过载和秩序混乱。

从技术架构来看,巨型群组保留了超级群组的基础框架,通过权限收缩实现了更大规模的成员承载。

四、基础群组

基础群组是 Telegram 早期版本的群组形态,功能相对简单,最多仅支持 200 名成员,适合小范围私密交流。它由chat构造函数实现,通过messages.createChat方法创建,所有消息与私人聊天共享同一消息 ID 和 PTS 序列,存储在用户的消息箱中。

随着用户需求的升级,基础群组可通过messages.migrateChat方法升级为超级群组。迁移过程中,系统会生成新的超级群组地址,原群组消息将与新群组消息合并,用户会收到明确的迁移通知,后续互动需在新超级群组中进行。基础群组仅支持邀请链接和基础的 granular 权限设置,缺乏管理员日志、论坛转换等高级功能,其存在更多是为了兼容早期用户习惯,并通过迁移机制平滑过渡到更强大的超级群组。

总结

从技术关联来看,超级群组和频道均基于channel构造函数,基础群组依托chat构造函数,而巨型群组则是超级群组的衍生形态。

互动模式上,频道以单向广播为主,超级群组和基础群组侧重多向互动,巨型群组则以管理员单向发送为主。扩展能力方面,超级群组可转为论坛,频道可关联讨论组,基础群组仅能通过迁移升级为超级群组,而巨型群组则因权限限制,功能扩展相对有限。

所以,Telegram的社交生态是很丰富的。不管是私密小群还是百万级社群、单向传播还是多元互动,都能容纳其中。


信息参考

  1. 2024陪伴级教程突破群晖监控2个授权限制,上限至10个许可证,非破解方法, (2024),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Jeb-B3PEZo.
  2. 超10万人偷拍群组曝光!女性私密影像遭贩卖, 小红书, https://www.xiaohongshu.com/explore/6881c4860000000015020964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3. 非法改装偷拍设备最常用到手机 记者“卧底”调查偷拍设备售卖改装产业链-新华网, https://www.xinhuanet.com/2023-09/08/c_1129851360.htm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4. 高清国产360摄像头解密方法详解,360摄像头破解教程分享-拓玺达直播设备, https://www.cshhw.com/news/10213.html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5. 公安机关破获涉窃听窃照等违法犯罪系列案件, https://m.chinanews.com/wap/detail/chs/zw/10343728.shtml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6. 海康威视摄像头破解密码, https://www.tiktok.com/@lowjingxun/video/7261981029462854914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7. 家用摄像头破解教程分享, https://www.downkr.com/news/27601_1.html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8. 酒店偷拍黑产调查①丨毫米级摄像头随便买,“偷拍神器”可定制, https://m.bjnews.com.cn/detail/1731972660168703.html?show_type=article&show_uuid=1731972660168703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9. 白帽子左一, 逆向工程 | 从拆解摄像头到获取超管密码, 微信公众平台,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NvQVFQqbV5LUqgIWDeMMQA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10. 王熠, _前男友把她卖给了十万人:起底跨境偷拍群的肮脏交易__南方+南方plus, https://www.nfnews.com/content/0oxwwNLN6L.html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11. 窃听、窃照行为安全风险防控研究 - 中国知网, https://kns.cnki.net/kcms2/article/abstract?v=hQuCc5bkPPM6PgxRmBmLzsC9awENzW7mvO0tbL8sTrsmWesmhUL3Ipw3k0_1IrGQGFdMSxAgyLcLRIFztFKes_WFhEF3JyQXEMCWaSRhfzeWqlKxMWKsyDmXR2nVkTahCwUf6ajjuQL6rPeYes0zEvD4laiARyyzbwcCYwgiYIjoozqVGJV6IBELRAdMot0X8xlexS26IU4=&uniplatform=NZKPT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12. 如何看待最近爆出的「mask Park」事件,这是真的吗? - 知乎, 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30861655547450513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13. 如何入侵监视摄像头和物联网设备:黑客主义行动力(15) - Iyouport, https://iyouport.substack.com/p/15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14. admin, 摄像头漏洞渗透和利用工具总结, CN-SEC 中文网, http://cn-sec.com/archives/1787903.html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15. 摄像头破解–偷拍之王, 【网址略】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16. 摄像头破解的隐秘生意:一个家庭的隐私不足10元 被层层转卖, https://www.163.com/dy/article/GUD0JFF30519C6T9.html?ysclid=mdiwlwusnc978921752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17. 网售偷拍设备伪装成生活品甚至能定制,买卖双方或都涉嫌违法_直击现场_澎湃新闻-The Paper, https://m.thepaper.cn/wifiKey_detail.jsp?contid=3575130&from=wifiKey#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18. 網現中國版「N號房」成員逾10萬 偷拍女性私密影像, on.cc東網 (Jul. 25, 2025), https://hk.on.cc/hk/bkn/cnt/news/20250725/bkn-20250725091437241-0725_00822_001.html.
  19. 威科先行•法律信息库|专业的中英双语法律信息库, https://law.wkinfo.com.cn/judgment-documents/list?simple=Telegram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20. “这是‘一本万利’的买卖”!偷拍,已形成完整产业链! - 新华网客户端, https://app.xinhuanet.com/news/article.html?articleId=ad388a18-f09d-48ec-a7a0-f89267aa5e45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21. 許祺安, 中國版N號房?Telegram爆十萬人群組 偷拍性侵影片涉90萬受害者, 香港01 (Jul. 21, 2025), https://www.hk01.com/即時中國/60258889/中國版n號房-telegram爆十萬人群組-偷拍性侵影片涉90萬受害者.
  22. “Maskpark”为什么没人关注呢? - 知乎, 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30688182644606079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  23. Wireless Pinhole Camera Products for Sale, eBay, https://www.cn.ebay.com/b/wireless-pinhole-camera/bn_7024745202 (last visited Jul. 25, 2025).
Comments